內灣戲院客家文創園區
內灣戲院
民國三十七年楊盛泉委託當時竹東的水泥名匠范進發設計及一批閩南籍工人,在自己的山場「料坪」(火炬林業寮)起造一棟佔地有200餘坪(包含越界建築購得的五十五坪),屬日式風格,有500個座位的二層樓戲院,建造途中戲院磚牆曾遭颱風吹到,重建後於於民國三十七年十月完工,約民國四十年左右正式啟用。兩層的樓房採用「板材」與「黑瓦」打造出一間充滿日式風格的建築物,在過去民國四、五Ο年代,提供了當地工人最佳的休閒娛樂場所,曾經風光一時。
民國七Ο年代,因礦區陸續發生災變,成本不斷提高,產量逐漸衰退後,民國七十二年煤礦停止開採,接著民國七十五年林業也中止砍伐,這兩種支撐內灣繁華的主要產業結束後, 勞動工人散去,內灣村各項生意一落千丈,終在民國七十五年結束營業。戲院結束營業後經歷傾損閒置、被迫拍賣及拆屋還地等危機,民國九Ο年內灣戲院被迫拍賣,楊盛泉的外孫女黃昭智,因母親憂心不忍戲院就此絕跡,乃舉債近600餘萬元從法院搶標,以保存母親的記憶和外公生前留下的紀念
建物。
民國九十一年黃昭智找來林志成建築師協助,以修復及補強的模式,耗資一千多萬元全力整建這幢大跨距木造建築,讓戲院建築重現民國四Ο年的空間場景,並希望將來承租者能以懷舊電影作為主題經營,以及保留二樓電影放映空間和舞台使用權,提供社區公益之用。
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木造戲院舞台
(寬11m X 深5.6m X 高1.2m)
約19坪,舞台空間挑高>5m。
戲院屋頂採用木構偶柱式桁架工法(Queen posttruss)做出大跨距空間。
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木造戲院舞台(寬11m X 深5.6m X 高1.2m)
約19坪,舞台空間挑高>5m。
戲院主人黃昭智不惜舉債耗資維修,重塑了當初建築的原始風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所有權人對文化保存結合產業發展的用心。完整保留的日式建築,其硬體與軟體充滿了「歷史感」與「故事性」,使建築物本身欲傳達的歷史意義得以延續。吸引了許多製片家的青睞,包括「春秋茶室」、「多桑」等多部電影,都曾經以內灣戲院為舞台,也使得內灣戲院成為在地產業的象徵。內灣戲院是臺灣少數保留完整的古董戲院之一,在2001年被行政院文建會列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的第89名,顯示內灣戲院是重要的文化資產。以內灣戲院為在地產業文化的起始點,並以其為中心發展成客家文化主題的商圈,讓戲院與內灣共生共榮。